1)278成功返航_无限未来之科技帝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用了59分钟的时间,承载着陈文浩、戴玉倩等六人的飞行器沿着预设的空间轨道,完成了绕地球一周的旅程。

  到达了五百公里的太空,无论按照航天界的任何一种判断标准,他们六人已经跻身宇航员的行列了。而在此之前,只有三百多人有幸跨进了这个门槛。

  所有参与到此次试飞的人员,此刻都开始认识到:新的太空时代就要来了。

  而最受关注的双引擎动力系统,也交出了一份优秀的答卷,与地面模拟试车时的稳定表现一致。飞行器在准备入轨之前,动力模块自动切换到了电能引擎上。而在完美入轨开始环球飞行时,飞船的姿态变化和飞行加力同样依赖于这套动力系统。

  由集团智能车间专门优化过的高能电池组件模块,比起陈文浩授权给电池产业联盟的缩水版新型电池,性能更在数十倍以上。留足飞行器起飞和降落时要用的能量后,也足以支持飞行器在接近真空的环境中,以这样的速度绕地球巡航个上百圈。

  基本上,传统的使用正负极材料加上电解质的蓄电池架构,在陈文浩的智能车间里,这种架构的电能系统的潜力已经到了极限。如果没有外星黑科技的介入,在这个架构下,能做的也就是换用各种新材料。或许花上十来年功夫,也能研发出差不多性能的产品,但也就到头了。

  也正因为如此,陈文浩对这套动力系统并不满意。电能部分在起飞阶段,只能供应飞行器上升到3000米左右的高度,冲出大气层还是要靠传统而落后的火箭引擎。

  而他在鲲鹏号上用过的反重力引擎,科技跨度实在太大,以地球目前已有的科技进度而言,飞行器规模的反重力根本就是一个伪命题,属于伪科学的范畴。严格来说,科技树的加点方向不同。除非切换天赋,否则没法公开,因为根本解释不了。

  陈文浩想着,有必要尽快推出一种新的能源,既要有突破性的高能效比,又能和地球科技一脉相承。这种进步如果按部就班,那得是几代科学家的努力才有希望,但是对他而言……难度主要在于如何将实现过程做得更自然一些。

  “倒计时十五分钟,我们即将返航,请大家回到各自座位,佩戴好安全装置。”机舱内电子音开始提示。

  其他几个人都解开了座椅上的安全装置,正在兴致勃勃地体验着失重的效果。戴玉倩在半空中飘着,好不容易抓住椅背把自己固定到位子上,“你怎么不玩呀?”她轻轻掠过刘海,抹了一把并不存在的汗,“景色太美了,可惜没带相机,否则拍几张照给我爸妈,肯定吓他们一跳。”

  陈文浩笑着摇头,“照片没问题,舱内有高清监控设备,等回去了让人给你截图做照片。不过你爸妈那边还是悠着点,真怕他们

  请收藏:https://m.exs9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