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曾国藩第三部--黑雨_271_曾国藩传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太深的毛病,师生之间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水乳交融

  的新阶段。

  李鸿章在天津期间,亲眼看见恩师在清议的指责、津民的愤恨和内心的疚愧交织下,如

  处水火,如坐针毡的艰难处境,望着恩师每况愈下的病躯,他已预感到恩师来日无多了。

  当读到这次手谕中“此次晤面后或将永诀,当以大事相托”的话时,李鸿章遂不顾一切

  南下江宁。

  师生见面之后,曾国藩把容闳选拔幼童出国留学的建议提了出来,李鸿章立即欣然赞

  同,并认为这是徐图自强的根本措施。为保证此事达到预期的效果,李鸿章还提出了许多具

  体意见,使这个被后人誉之为中华创始之举、古来未有之业的大胆设想臻于成熟。曾国藩这

  几天很兴奋,反反复复和李鸿章讨论各项细节。最后决定由李鸿章拟稿,二人会衔上奏。

  李鸿章的奏章本写得好。入幕之初,曾国藩叫他掌书记文案。几个月后便称赞说:“少

  荃天资于公牍最相近,所拟奏咨函批,皆有大过人处,将来建树非凡,或竟青出于蓝亦未可

  知。”现在经过十年督抚生涯的历练,他的奏章更显精当老辣。李奏的最大特点是条理缜

  密、文笔洗练,一件破天荒的大事,他用两千余字便将缘起、必要性、如何进行、预期达到

  的效果,以及十二条具体事项,叙述得要而不烦,面面俱到。主要之点为:选年在十三四岁

  至二十岁之间的聪颖子弟到美国去学习十五年,每年选三十名,连续派四年,共一百二十

  名,朝廷派正副委员管理,估计一切费用总和在一百二十万两左右,首尾二十年,每年拨款

  六万。

  曾国藩看后很满意,只是在批驳“不必出国,可就在国内学习”的言论时,他添了一句

  话:“古人谓学齐语者,须引而置之庄岳之间,又日百闻不如一见,可见亲历其境之重要。”

  在读到要立足现在,着眼长远的培育人才方针时,他添了两个比喻:“成山始于一篑,

  蓄艾期于三年。”古文家曾国藩认为,一篇上乘奏章,文字上除清晰简洁外,还要适当地加

  点文采。这样读起来才不感到枯燥,并可传之久远,所谓“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就是讲

  的这个道理。他给沅甫选的奏章范本,就十分注意言文兼顾。全篇都妥贴无误后,他把草稿

  交给了文房缮写,好让李鸿章亲自带到京师去呈递。

  李鸿章明天就要启程了。中午,曾国藩在督署内设宴为他饯行。官场要员和故旧好友聚

  于一堂,给这位年富力强、功大位显的协办大学士敬献一杯杯美酒,填塞满耳的奉承话。李

  鸿章甚是高兴,但也微感纳闷:恩师说有大事相托,这些天来除谈遣派幼童出洋留学外,并

  没有说上几句心腹话。大事

  请收藏:https://m.exs9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