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52 相当于五个师的男人_我的二战不可能这么萌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新明的科学家们,此时新明的电子技术和另一个时空二战时期的日本差不多,和先进水平还有些差距。

  新明政府立刻知会林有德,表示希望能调动一些已经在林有德的系统内工作的新明的研修生去电子仪器实验室,林有德二话不说同意了。

  而在反应的烈度方面,美国大概是最激烈的,美国人一直把电子系统看作自己的强项,并且一直在孜孜不倦的提高电子管作为放大器的性能,经过这些年的改进,他们的几台电子管计算机的性能都得到了大量的提升——同时体积和电耗也变得更加可怕了。

  美国人还沾沾自喜,宣称依靠这些大家伙的运算能力,美国的科学技术会持续领先于世界,另寻蹊径的德国只能猖狂一时。正因为这样,美国人对晶体管的研发一直都在不紧不慢的进行中,拨款和人力分配的有限度都不高。

  现在倒好,晶体管一出,虽然此时只是制造出了可以大规模实用化的晶体管而已,但晶体管的高性能,已经明确的指出了计算机系统未来的发展方向,等林有德建造出晶体管计算机,美国人的领先优势就荡然无存。

  于是美国人急了,霍华德史塔克找到了夏绿蒂,获得夏绿蒂支持之后决定向国会要求紧急拨款,以应对这个最新变化,加快晶体管的研发。

  美国人忙得团团转的同时,林有德则向自己的科学家们提出了“集成电路”这个下一阶段的研究目标。林有德决定组建一个专门的攻关组,里面不光是电子技术领域的专家,还有和集成电路的生产相关的材料学专家以及专精于改进制造工艺的工程专家。

  攻关组的目标就是制造出人类历史上第一台集成电路计算机,而另一方面,建造人类历史上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的任务,则交给了冯诺依曼博士领导的电子运算实验室。

  很多人可能以为冯诺依曼是个电子工程学方面的泰斗,其实他本职是个数学家,他在计算机的诞生过程中,主要负责计算机的软件方面,他完成了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的运作框架,现代计算机的逻辑图式和基本指令集的雏形,就是由冯诺依曼完成的。同时他还在自动化控制方面有着极高的造诣。

  当然了,伟大的科学家都是通才,冯诺依曼也是个出色的物理学家,电子工程方面的内容他肯定懂一些。但林有德本着好钢用在刀刃上的原则,没有把诺依曼安排去研究晶体管,而是让他专精于改进计算机的运作逻辑,提高运算效率。

  冯诺依曼在战后领衔的电子运算实验室同时也是目前全德国最大的计算机中心,实验室中安装了六台大型的电子管计算机,负责给全德国的科学研究人员提供运算服务。

  冯诺依曼手下有大批的电子工程学专家,在设计制造计算机也

  请收藏:https://m.exs9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