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节 死而复生_春秋之晋国风云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晋襄公即位后的第一件事当然是办好父亲晋文公的丧事,这是国之大事。首先得给晋文公定一个谥号,因为接下来的一切都要按谥号去进行,比如灵牌、讣告、墓碑等都需要用到谥号,总不能在灵牌上写晋国国君姬重耳之位吧。

  谥号是指一个人去世后,后人给予评价的字,这是对历史人物的一种盖棺定论,也就是说,必须是去世后才有的。曾经读到不少材料,如“报告桓公”、“宋襄公在上”、“报告大人,天子周平王刚颁布诏令”等等,甚至还有的到了银幕上,这些都是明显的错误。

  盖棺定论,但这个论在春秋时期,往往只用一个字来定,晋文公一生文治武功,创立了晋国霸业,“有经天纬地之才”,故曰“文”,这便是我们一直在讲的晋文公。而晋文公生前,人们对他的称谓一般是“主公”、“君上”、“国君”等,当他还没当上晋国国君时,则称“公子”。

  谥号定了,接下来便是发出讣告,向周天子报告,向天下诸侯发出通告,这便是讣告。其中,如果是盟国,必须发出讣告,而盟国也必须在接到讣告后派人前来吊唁,这都是当时的礼仪。

  然后是殡,即停尸,当时礼制是天子七日殡,即停尸七日。诸侯五日,大夫三日,士一日。在这段时间里,亲朋好友均至。

  殡后才是葬,即尸体入棺,当时礼制是天子七月而葬,即尸体入棺再放七个月。诸侯五个月,大夫三个月,士一个月。在这段时间里,接受有关方面的吊唁。象晋文公,有整整五个月的时间接受同盟各国的使者派来的吊唁,即“同盟至”。如果是某大夫卒了,则是三个月内,“同位至”,即接受相同级别的有关人士的吊唁。某个士则是一个月内,“外姻至”,即远方的亲朋好友来吊唁。

  接下来是下葬,即入土。

  而这个过程,儿孙需要三年的时间去守丧。这个三年并不是指整三年,春秋时期的规制是27个月,当时普遍认为母亲用母乳哺育孩子要27个月,所以父母去世得用27个月去守丧,这是一种报答父母之意,所以守丧也叫守孝。

  而守丧期,必须呆在家里,断绝娱乐和交际,吃什么、穿什么、早晚做什么都有规定,以示哀思,也称“守孝”。

  之所以讲这些繁琐的东西,那是因为围绕晋文公去世,有故事好讲,有战争,也有谋略,也有历史文化习俗的形成。

  由于当时晋文公的祖庙是在曲沃,因为晋文公这一脉本来是晋国小宗,其根据地就在曲沃,是曲沃通过数代人的努力最后夺取了晋国政权,小宗替代大宗。所以晋文公的灵柩要运往曲沃下葬,并且将牌位置于祖庙。

  就在灵柩运往曲沃的途中,突然晋文公棺材里面发出一阵声响,史料记载“牛

  请收藏:https://m.exs9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